武汉大学:全方位推进三全育人
日期:2022-06-14 16:44:23  发布人:宣传部  浏览量:0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改革,通过把牢育人方向、贯穿育人链条、凝聚育人合力等措施,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打造实践育人大场域,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取得了良好成效。

把牢育人方向,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一是把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创新设置“揭榜挂帅”专项实践,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乡村振兴调研”等十大调研主题,组织2000多支团队数万名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在乡村、社区、工厂、企事业单位中体察国情社情民情,在基层一线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专版报道我校暑期实践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二是把实践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具有专业特色和实际效果的实践育人模式。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支持本科生实践环节建设,每年利用第三学期为本科生开设近700门实习实践课程,为研究生设置专业实践、挂职锻炼、政务实习、创新创业等专项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践中锻造高强本领。三是把实践作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顶级学科竞赛。近两年,我校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总决赛获41318铜。1支“互联网+”项目团队作为全省唯一团队入围全国三强排位赛,取得我校参赛历史上最好成绩。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武汉大学连续3年(2018/2019/2020)居全国前4位。

贯穿育人链条,打造实践育人大场域。一是统筹构建一体化分层分类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体系,本科生大一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大二侧重国情社情教育,大三侧重职业规划,大四侧重就业引导,研究生侧重立足实践科研报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挂职锻炼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等六种实践育人类型。着力引导学生参加符合所在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实践育人活动。二是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协同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深化产教融合,在第三学期集中开设实习实训和国际化课程,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和学生群体特点,依托珞珈创意园、武大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广泛开展青创训练营、创客咖啡、创新创业实践金课等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优势学科和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学校师生征集高质量社会实践项目,产出高质量实践成果,打造“一院一品”格局。三是统筹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制定并实施《武汉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办法(试行)》,把全校第二课堂活动整理到“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中,通过优化内容供给,实现实践育人活动减量提质增效。全年新增学生用户13987人,教师用户636人,覆盖80个校内单位,校团委承接教育部、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金课标准”研究课题,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五个一工程,试点期间作为全团典型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吴刚考察接见。“第二课堂”工作入选团中央典型案例,《破除“中梗阻”,让第二课堂活起来》一文被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报道并在全团推广。

凝聚育人合力,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一是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库,梳理汇总400余个校院两级实践基地信息,在四川乐山,湖北武汉、恩施、黄冈等地新建30余个实践育人基地,梳理发布日常性社会实践信息,开设实践信息集散地板块,劳动实践工作获团中央“创青春”公众号专门推介。积极打造有学科依托和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先后培育“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清泉计划”、“Smile服务队”等22个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二是拓宽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学术科技活动,整合举办学术科技文化节,承办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专项大健康类半决赛、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武汉高校预选赛,举办首届“青创训练营”,首次组建科创竞赛青年宣讲团,每年立项900余项大创训练项目,支持50余项(次)学科竞赛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推举1人获全国创新创业英才奖、1人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1人作为全省唯一科技工作者代表在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座谈会并做主题发言。团省委书记周森锋同志两次来我校调研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三是优化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先后承担世界军人运动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对接大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关爱医务人员子女线上家教,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三次报道;开展“致敬抗疫英雄赏樱专场”,招募1500名师生志愿者为赏樱医务人员提供服务,获得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直播报道。选派志愿者常态化参与学校樱花季、毕业典礼、迎接新生、开学典礼等重要节点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教职工子女第三学期公益夏令营,服务96名教职工子女。近两年来,学校在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13银。志愿者王琇琨同学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党员代表参与中宣部“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述志愿服务故事,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复合、创新、应用融通式”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坚持以深化党建为龙头,落实课程思政主渠道、拓展法治实践平台、锻造思政“铁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四小四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复合创新应用融通式”卓越法治人才。

夯实“小支部”的“大功能”,深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首批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知识产权研究生党支部)“双引领”党建作用,以师生“小”支部为基点,构建学科“大”党建格局。巩固“党政发力·同向联系”“师生结对·支部共建”和“研本共建·支部同行”系列特色党建活动,组织“红星闪闪照桑梓”“回乡寻足迹”“回乡忆先烈”“回乡看中国”主题实践活动,筑牢宣传思想工作站“红色视窗”意识形态阵地。实现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双提质”,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双促进”,教师队伍与青年学子“双成长”。

坚定“小课堂”的“大担当”,深耕课程思政。修订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全方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全过程。重点培育《宪法学》《法理学》《行政法学》《刑法》《知识产权法学》等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法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政示范课程(堂)引领和辐射作用。夯实课程思政团队,积极拓展实务专家进课堂、正式庭审进课堂、样板支部进课堂的“三进”课程思政实践平台,营造“门门课程有思政味,教师人人担育人责”的思政育人氛围。

搭建“小活动”的“大舞台”,深入法治实践。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题辩论等特色实践课程,组建“湖北省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总队”“法律协会”等实践服务团队,在社区、企业和工会设立法律诊所等基层实践基地,开展“暑期荆楚法律行”“行业法律实务调研”等特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法治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组织参加湖北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华中八校模拟法庭大赛”“全国法律英语大赛”等学科竞赛,并分别获得冠军和一等奖。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增强卓越法治人才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

坚守“小讲台”的“大规矩”,砥砺思政队伍。适应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敏行”辅导员工作室育人主阵地“引擎”作用,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以思政骨干队伍培育与建设为载体,立足“小讲台”,坚守“大规矩”,传播“好声音”,充分发挥“全国优秀教师”“最美辅导员”“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模范带头作用,锻造一支“讲政治、懂学生、善育人、打硬仗”的思政“铁军”,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核发:0 点击数:0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三全育人专题网站